南海股票价格日渐高升,国债转换的成功完成似乎也指日可待。
笔者认为,从中国金融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政府必须在向外国资本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之前,首先向国内民间资本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否则,在国有金融机构与外国金融机构的联合夹击下,中国民间金融机构恐怕很难发展壮大。
委托贷款、银信合作、承兑汇票等融资手段近年来各领风骚一段时间。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政府应该继续推动金融市场的结构性改革,并因此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二是融资结构的转变,具体到中国而言则是如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预计未来人民币基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还有望继续扩大,最终将发展到央行不再控制基准存贷款利率,而是通过货币市场的公开操作来间接影响银行体系融资成本的局面。进入专题: 金融改革 。
这样随着其他融资方式的重要性上升,从整体上而言各类主体的融资成本就会更加与市场接轨。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的日均波幅已经放大至正负1%,未来有望进一步放宽。在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的保障下,国内商业银行克服了全球经济震荡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不利影响,实现了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
此外,在董事会下又设置了包括战略、提名、薪酬、审计、风险管理、关联交易等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为董事会重大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下一阶段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詹向阳: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即逐步放开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记者:综合经营是银行业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对于这一趋势相关部门应如何更好地审慎推进?詹向阳:基于我国国情,笔者建议综合经营的推进应秉持以下两点原则:首先,应基于业务的风险程度以及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分类开放综合经营。一般来说,大型金融机构能够实现资源在更广泛的区域、产业、业务线和客户群之间的分布,从而可以熨平个别市场波动对金融机构整体收益的冲击。
五是强化对高杠杆率和高资本消耗类业务的控制。建立覆盖综合性金融机构表内外业务的全面风险监测体系。
准许国内合格银行小规模试点开展、逐步推进。准允国内合格银行试点开展、逐步推进代表性的观点有美国次贷危机衍生论、金融市场结构失衡论、危机国家内部经济失衡论、欧洲国家高福利制度论、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论等。尤其是在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金融发展滞后的南部国家会受到更大冲击。
这一观点对区域货币合作研究的启示是,金融发展程度相似是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初始金融条件之一,也是影响货币合作进程的重要因素。近期金融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表明,一国的金融发展程度会显著影响其汇率制度选择。在区域货币合作中,不同类型的金融发展收敛状况对于货币合作进程会产生不同影响。这也提示我们,在区域货币合作中,金融发展收敛因素会在长期内对货币合作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区域货币合作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最优货币区理论。此外,欧洲央行具有浓厚的德国色彩,以保持币值稳定作为目标,较少考虑落后成员国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诉求。
在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北部国家,FDI主要投向资本密集型的出口产业,使得这些国家获得经常项目上的巨额顺差;而在金融发展滞后的南部国家,FDI主要投向房地产业,最终引发房地产泡沫、过度消费和经常项目赤字。以欧元区为例,有实证研究表明,在欧元区建立之前,欧洲货币联盟成员国在通胀率、长短期利率上都明显呈现出趋向一致的特征,各种主要金融工具的收益率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趋同。
这些标准包括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与国家规模、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多元化、工资与物价的弹性、相似的经济贸易结构、冲击的对称性以及通货膨胀的相似性等。其次,有数据表明,金融发展的差异对FDI在欧元区不同成员国之间的流向产生了显著影响。(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进入专题: 金融发展 欧洲债务危机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最优货币区理论在对汇率工具的重新认识、货币区建立的微观基础、货币区的边界以及货币合作的内生性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果区域内各国的金融发展程度较为相似,它们各自独立选择的汇率制度很可能趋于一致,从而降低其采取共同汇率政策的难度,有助于在区域内开展货币合作。对于危机爆发的原因,学术界观点不一。
该理论认为,区域内各国如果能够共同满足某些标准,开展区域货币合作乃至使用单一货币将是它们最优的汇率制度选择。由这一观点可以进一步推论,随着合作的推进,区域内金融发展收敛也会对货币合作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作者认为,从货币合作的相关角度来审视此次欧债危机的成因,我们可以得出有益的启示。加上部分欧洲国家长期奉行福利主义和干预主义,过度透支公共支出,最终导致其公共债务债台高筑,突破了欧元区关于成员国财政赤字的规定,债务危机由此爆发并愈演愈烈。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成员国在金融结构、利率变动的敏感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偏好等金融发展指标上差异性加大,单一货币政策在其传导过程中,通过利率和信贷渠道,在不同国家间产生了明显的区域效应偏差,进一步加剧了成员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所趋近的稳态的特征,区域内各国的金融发展收敛有趋向一致稳态、保持各自稳态以及离散等多种类型。
可见,虽然短期内欧债危机可通过IMF、欧盟成员国及其债权人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努力得到缓解,但从区域货币合作的金融发展收敛视角看,要保持欧元区长期稳定,就必须建立起可靠的制度来降低区域内各成员国的金融发展差异,使其收敛于一致的稳态。例如,在区域内各国金融发展趋向一致稳态的情形下,该区域内金融工具收益性、企业融资方式、投资者保护程度的趋同,会大大降低资本在区域内各国间流动的成本,使得区域范围内金融活动的融资效率和风险管理效率趋于一致,有助于各国资本市场的融合、商业周期同步性的提高、通胀率相似性的增强,从而内生强化该区域形成最优货币区的经济基础,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虽然在总体上欧元区的经常项目是平衡的,但成员国经常项目上的差异显然削弱了货币合作的基础。反之,如果区域内各国的金融发展趋向保持各自稳态甚至呈现出离散的态势,各国金融发展差异性加剧、市场分割严重,则很可能导致包括资本在内的要素流动性降低,外部冲击的非对称性增强,各国运用统一政策解决各自经济失衡的政策协调成本上升,导致区域内维持汇率小幅波动的目标难以实现,遑论迈向更高层次的货币合作。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欧元区建立后至今,主要金融发展指标呈现出具有双峰模式特征的俱乐部收敛(指具有相似金融发展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的成员国之间出现相互趋同)。金融发展收敛这一概念源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命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后,金融发展理论拓展出的新研究领域。
首先,由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金融发展滞后的成员国在吸收、转化一般技术和研发上的投资受到阻碍,无法完全将从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得的技术转移转化成生产力,其技术增长率很难与世界前沿技术的增长水平趋同,甚至会因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促退而陷入贫困陷阱,导致失业率上升,财政收入减少。为避免这一后果,金融发展滞后的国家通常倾向于选择灵活性低的汇率制度,并且只有在其金融发展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才愿意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但纵观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演进不难发现,该理论侧重于探讨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实体经济条件,对区域内各国应具备的初始金融条件未予充分研究,更忽视了金融发展因素对货币合作成本—收益的动态影响,以及金融发展程度差异性对货币合作进程的反作用。如果金融发展滞后,其汇率的波动会放大国内信贷市场紧缩的负面效应,增大企业利润的变异性,削弱其外部融资能力,减少其投资,最终降低该国生产率的增长水平。
它是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内各国金融发展程度内生地趋近某种稳态的倾向。这表明,欧元区外围区域与核心区域分别趋向各自的稳态,但两个次区域间的金融发展却趋于离散。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为后来世界范围内的区域货币合作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而区域货币合作的实践又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欧债危机至今已历时三年。
这说明,在欧元区建立之前,虽然各成员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具有较大差异,但它们金融发展趋向一致的特点为欧洲资本市场的融合、共同汇率政策的实施和欧元的最终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有数据表明,金融发展的差异对FDI在欧元区不同成员国之间的流向产生了显著影响。
尤其是在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金融发展滞后的南部国家会受到更大冲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欧元区建立后至今,主要金融发展指标呈现出具有双峰模式特征的俱乐部收敛(指具有相似金融发展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的成员国之间出现相互趋同)。
为避免这一后果,金融发展滞后的国家通常倾向于选择灵活性低的汇率制度,并且只有在其金融发展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才愿意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欧元区为例,有实证研究表明,在欧元区建立之前,欧洲货币联盟成员国在通胀率、长短期利率上都明显呈现出趋向一致的特征,各种主要金融工具的收益率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趋同。